Meihan Hsing

Social worker with counseling background, Bisexual woman, Human rights advocator, and Taiwanese.

11/12/2014

Counseling 4. 應用人權架構於心理社會支持之初探歷程

後記:2014.10.31投稿,未入選


技術報告:應用人權架構於社會心理支持之初探歷程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4 . 10 . 31
作者:邢媚涵
Meihan Hsing

1.     緒論
        這是一篇技術報告,主要的寫作對象為心理諮商、社會工作與人權實務工作者。本文紀錄者探索、評估、執行與修正「應用人權架構於社會心理支持工作」之初探歷程。前述歷程遵守聯合國人權標準、原理原則與實務指南() 技術報告之「對象」:泰國婦女基金會的庇護所工作團隊,團隊成員為未曾接受社工或諮商訓練之泰國籍與緬甸籍人民。()「研究策略」:團隊討論、工作發展與教育訓練。()「執行」:筆者以英語聽說讀寫為主,泰語為輔。() 補充說明,庇護所的工作對象為緬甸婦女與兒童,工作團隊由兼通英語、泰語【督導、社會工作員】或英語、緬甸語【生活輔導員】的多元文化工作者運籌組成。

2.  研究方法
筆者於2010年前往泰國婦女基金會,進行十一個月的諮商實習與志願服務。我與泰緬工作團隊交流在台灣的移工(貶稱外勞)與人口販運被害人的社會工作經驗,協助當地庇護事務與個案管理推展,並為工作人員研發具備多元文化與人權觀點的諮商教育訓練。

3.  研究過程
人類遭遇權益侵害時,危機如轉機,往往成為激發人類求生意志與自救本能的情境要素。那麼,為什麼需要心理諮商?!尤其,當權益損害的人們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心靈危機,係源於體制壓迫、災難變遷或戰爭威脅,而非自己生病了!社會心理支持,如心理諮商,能為人們做什麼?於我而言,心理諮商的存在價值是「與人同在」。此行,我至少為自己與人們做了三件事:

第一件事,感受發生在自己身上(或目睹他人經歷)的混亂失序與痛苦,學習與這些社會、心理、生理衝擊共處;
第二件事,向當事人文化、社群與家庭學習,學習人類因應危機的適應模式;
第三件事,發展可能合乎人權架構的支持行動:
一、「觀察」生活中自然發生的療癒歷程。
二、「評估」現存或潛在危機,與人類身心健康的關聯,如:尊嚴創傷。
、「發展」相應的社會心理服務、對策與行動原則,如:工作者的教育訓練。

4.  研究結果
工作者的教育訓練
單元
A.         基礎諮商工作坊 場次一
Psychology knowledge
-multiple perceptual interpretations
Counseling Process
B.         基礎諮商工作坊 場次二
Self-awareness and Johari Window
Multicultural competency
cross-culture communication
C.         團體諮商活動乙次
Group counseling plan
-Multicultural Team building
D.        社會工作技巧
Guideline for interviewing human trafficking victims in IDC or community
E.          電影放映_泰緬人口販運議題
Children in the dark

5.  研究討論
A.         諮商工作者的訓練者角色,與跨文化社區工作之關聯
B.         跨文化諮商過程中的翻譯議題:
諮商員以英語進行諮商,再由通曉緬甸語的翻譯人員,轉譯為諮商當事人可理解之緬甸語。接著,翻譯人員將當事人的緬甸語翻譯回英語給諮商員。關鍵技術是,諮商員得留意翻譯者與諮商當事人的非語言訊息與肢體動作,並將英緬語的翻譯訊息交叉比對。

關鍵字:技術報告跨文化社區工作、社會心理支持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