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ihan Hsing

Social worker with counseling background, Bisexual woman, Human rights advocator, and Taiwanese.

5/04/2014

Counseling 3. 原創研究:從「融入心理策略的人權工作」到「進入人權場域的心理諮商」

原創研究
從「融入心理策略的人權工作」到「進入人權場域的心理諮商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邢媚涵 
日期:2014.3.15
壹、動機
反思五年多從事國際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的生命經驗:
()體認到主流諮商的限制
()人權場域殷切期盼心理工作者的有效介入
()我想發展應用於人權工作,具備社會正義敏感度的心理諮商

貳、研究簡介
諮商工作者具備人權觀點與社會正義敏感度,關注個人或團體處於人權侵害、歧視、邊緣,剝奪,權勢壓迫處境的心理健康諮商工作者透過個案工作、團體工作、社會倡議與人權改革等多重模式介入個人、社群及國家遭遇人權侵害與「尊嚴創傷」等心理危機的策略/療癒模式。

參、諮商員的跨領域訓練
一、熟悉人類行為、心理健康與生理大腦神經之關聯;
二、廣泛理解與應用各種諮商學派與心理技術;
三、培養公民意識與多元文化能力;
四、具備社會正義敏感度與行動倡議;
五、認同人性尊嚴與心理健康為基本人權。

肆、諮商員回應人權侵害及結構暴力的心理能力、認知與價值觀

心理能力
  • 諮商員具備抵抗權勢的抗壓性
  • 與危機共處
  • 轉化威脅感為正向能量
  • 感受平靜、鎮定與安全
認知
  • 諮商員承認侵害事件
  • 理解暴力本質
  • 看見自己、當事人與侵害事件的分野(人不等同於施/受暴事件)
  • 理解侵害對個人與社群的身心靈影響等
價值觀
  • 諮商員理解人權侵害的本質。無論是受害人、加害人或社會民眾,皆直接或間接受人權侵害威脅,危及心理健康與生存福祉
  • 諮商員採取整合觀點(holistic approach)敏感其宗教、文化、語言、年齡,性傾向等認同。理解在不同認同之間,交錯權勢/壓迫/主流/邊緣的個人或團體經驗,選擇涵養跨文化與社會正義敏感度的諮商學派。例如:人本、存在、女性主義、敘事、遊戲、戲劇或舞蹈治療

伍、臺灣社會中,常遭遇人權侵害的族群:
  1. 同志
  2. 移工
  3. 移民
  4. 原住民
  5. 老大人
  6. 身心獨特需求者(貶稱身心障礙)
  7. 刑事被害人、犯罪嫌疑人與受刑者等
尊嚴創傷:侵犯人「作為一個完整的人」的感受時,所導致的心理創傷。

請尊重著作權,轉錄載明「網路連結與作者名稱」